在上海浦东红色泥城主题馆里,一块古铜色的怀表静静摆放在展柜中。表壳上细密的划痕仿佛记载着岁月的密码,见证了80多年前那个血色黄昏——1938年12月16日,时任南汇县保卫团第二中队中队长的周大根和战友们在芦苇荡中浴血奋战,打响了中共浦东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浦东工委”)领导下浦东抗日的第一枪。
近日,周大根的孙子——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周亚南和记者重访红色泥城主题馆,站在展柜前,他难掩激动的心情:“对我而言,怀表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爷爷革命生涯的‘见证者’。看着表壳上被岁月磨平的纹路,仿佛能触摸到爷爷在战火中奔波的温度,让我无限追思与缅怀。
血洒芦苇荡
周大根,中共南汇县委首任书记,也是浦东第一支中共浦东工委领导的抗日武装“南汇县保卫团第二中队”(简称“保卫二中”)的中队长。上海沦陷后,他受中共江苏省委党组织的指派返乡组建抗日武装,不到半年就将队伍从几十人发展到200余人;更带领“保卫二中”打响了浦东敌后中共浦东工委领导的抗日第一枪——汇角战斗,为敌后抗日斗争点燃了火种。
“爷爷牺牲得早,那时候我的父亲周到才10岁,家里留下他的物品少得可怜,这块怀表和目前保存在秋萍学校的围巾几乎是他的全部遗物,寄托着家人对他的‘念想’。”如今已退休4年的周亚南告诉记者,由于当时的知情人都已不在世,加上接受捐赠档案记载的不完整,所以只能根据史料及其时间线推测,这块怀表极有可能是周大根1924年进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时开始使用的。当时他在瞿秋白、恽代英等革命家的教诲下,系统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启蒙,“这块怀表或许就是他从那段求学生涯开始的随身物品,见证了他革命初心的萌芽与燃动”。
记者看到,在红色泥城主题馆里,多处提到了周大根的名字和事迹。说到他的革命经历,使世人印象最深刻的当数1938年的汇角战斗。在红色泥城主题馆里,专门打造了沉浸式的场景,让人们仿佛置身于芦苇荡中,感受汇角战斗惊心动魄的抗日场景。
“当时爷爷带领‘保卫二中’的战士们,在芦苇荡中被日军三面围困、一面临海,寒冬腊月里战士们泡在水里坚持战斗。即便在寡不敌众的绝境中,爷爷仍喊出‘同志们,为了国家民族,打!’‘坚持到底’的口号,最终他和其他27位勇士一起血洒芦苇荡。每一次想起我都热泪盈眶。”周亚南说。
铁血亦柔情
周大根牺牲时仅32岁,加上平日里为了革命奔波忙碌,经常白天出门深夜才回来,去世时大儿子周旋11岁、二儿子周到10岁、三儿子周文玄仅1岁多。孩子们对他印象模糊,家里甚至没有留下一张清晰的照片,唯一存世的照片依然存疑——到底是当年的证件照,还是画像,至今仍是一个谜。
尽管如此,周大根对家人的关怀还是让他们记忆犹新。被关入铁窗后的周大根在囚衣上写满诗句,结集为《沙间集》在他出狱后出版;一有空归家,他总先挑满水缸,再给熟睡的两个儿子系紧被角。“虽然他系紧被角的方式是绑在床的4个角,冬天里反而容易灌风患感冒,但他对孩子的关心确是真真切切的。”周亚南说,牺牲前3天,周大根匆匆与妻儿诀别:“战火将至,你们速速躲避。”10岁的二儿子周到不会想到,父亲转身消失在芦苇荡的背影的瞬间,竟成诀别。
在周亚南看来,爷爷怀表上的磨损像一封封“时光来信”,诉说着他在上海大学的求索、狱中斗争的坚韧、战场上的英勇。从一个农家孩子来到上海大学接受革命启蒙,在黄埔军校学习军事,再到狱中坚持斗争,周大根始终坚信“为了国家民族解放,牺牲是值得的”。记者看到,在红色泥城主题馆的一面墙上,书写着他当年那句名言:“网儿虽大,捉不尽东海之鱼;钢刀虽快,杀不尽天下贫民!”这种对革命必胜、民族复兴的信念,支撑着他在艰苦环境中一往无前,从未退缩。
时光的答卷
“怀表停摆八十余年,但精神从未止息。”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明年将迎来周大根诞辰120周年。在周大根的精神引领下,儿子周到也参加了革命队伍,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还将自己的一身军装和战争中获得的奖章纪念章军功章都捐赠给了家乡的红色泥城主题馆。
周亚南则通过参与史料挖掘考证以及宣讲,渐渐了解了爷爷的抗战经历,也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慢慢地读懂了他“完成历史的使命,要我们大众来负担”的深刻含义。
“这些年我通过在中小学校、居村楼宇、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地宣讲发现配资网上开户,年轻人对爷爷的故事充满了敬意。有学生听完后主动要求加入红色宣讲团,有青年志愿者参与到革命遗址保护中。相关数据显示,宣讲后青少年的红色精神认同度至少提升了30%。”周亚南说,有关部门正在推进《周大根烈士纪念文集》修订增补再版工作,结合大模型的运用与行走的党课以及入馆宣讲等形式,让更多年轻人走进革命遗址与纪念地,“让爷爷和战友们的故事真正‘活’在新时代”。
易配牛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